尊敬的各位來賓,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高校教與學發展國際研讨會”,在北京大學這所百年學府與大家共同探讨教學和教師發展的問題。中國設立高校“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始于2013年,當時由中國教育部主導,在全國知名高水平大學中,選出“3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發展示範中心,成為中國高教史上第ー批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六年來,這30個示範中心在本校乃至所在的區域很好地推動了教學改革、教師培訓,也在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及發展方面探索出了諸多經驗。時至今日,中國的高教界發生了許多變化,高校的教學及教師發展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同時,伴随着六年來慕課在中國的興起和蓬勃發展,課堂教學産生了深刻的震蕩,教師教學能力被賦予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和内涵,在此,我分享一些我們的思考與實踐。
一、“互聯網+”背景下髙等教育教與學新變革
當前,我們正處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呈現出國際化、信息化、普及化等趨勢。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技術迅速發展,深刻改變着世界,也引發高等教育領域新一輪改革浪潮。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背景下,慕課應運而生,2012年稱為世界慕課元年。中國慕課自2013年起步,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經過六年的快速發展,建設與應用均取得斐然成果。迄今,共有15000餘門慕課上線,2.6億人次學習,8000萬人次大學生獲得慕課學分,全社會廣泛受益。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課程“建、用、學、管”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成果之一。慕課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深度融入教學,推動慕課的建設與應用,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對新時期大學教與學所需的積極變革。
“互聯網+”“智能+”催生出新的教育生産力,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呈現方式、教學組織形式、師生關系、教學評價管理以及校園學習環境。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新一代高校學生,對運用數字化技能開展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的需求凸顯。教與學正在産生新的發展與變革。
1. 教學理念的轉變
學習場景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生自身的學習和發展成為關注重心,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學範式、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的轉向正在發生。
2. 混合式教學的演化
進入“互聯網+”時代,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演化為“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入的在線課程,正在與傳統教育教學從相互依附、支撐、促進,向着一體化方向發展,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慕課的建設與應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探索,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教學的未來趨勢,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常态化手段。
3. 線上線下教學設計的一體化
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有意義學習的教學整體規劃,更關注學習活動序列和鍊條的一體化設計。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兩大要素構成一個整體,課前、課中、課後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混合式教學通過多種信息化手段,将課堂教學與在線課程打通,以目标設計與活動設計聯結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更高效地實現教與學的目标。
4. 課堂教學的革命
通過在線課程等融合教學的途徑和資源,學生可以不單純依靠教師和課堂,而是直接獲取海量的課程信息和專業知識,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需求的提升會推動課堂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和創新。課堂教學從“教的範式”向“學的範式”轉變,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更加科學、深度地融入教學,教與學更有知識的廣度、認知的深度,激發出更多的活力、更高的效率,教與學的效果顯著提高。翻轉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學習逐漸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局面蔚然形成,進一步帶來課堂革命。
5. 智慧教學環境的創建
“互聯網+”與“智能+”,創造了“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皆學”的條件和環境。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得線上學習更為便捷。各高校紛紛加大學校信息網絡環境、智慧校園和智慧教室等建設力度,形成互動式、智能化、開放性、多樣性的智慧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空間與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雙向促進,為教師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持。
6. 教學模式的創新
教學模式依托在線課程平台、智能學習系統、人機交互環境、虛拟三維學習環境不斷創新和成熟。以應用在線課程平台為例,教師基于自建的慕課,或使用其他教師已建成的慕課,特别是基于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優質慕課資源開展教學模式創新的案例不斷湧現。結合“愛課程”網課程應用情況以及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可以概括出:在線課程+課上習題、在線課程+技能實操、在線課程+案例研讨、在線課程+小組項目等多種教學模式。
7. 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的精準化
通過對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後教學數據進行全景監測,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與診斷,教師能夠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開展“大規模的個性化”教學。通過對在線課程和課堂教學的過程性數據進行分析,形成更科學、更立體的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轉向“用數據說話”,從而支撐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和疊代更新。
二、教與學新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
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是教育部自2017年以來提出的一項戰略部署,也是近年來高教戰線熱議的話題。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持續推動高質量的一流課程建設。2018年6月21日,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金課”的概念。同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金課”第一次出現在教育部文件中。随後,“金課”迅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熱詞,貫穿于高等教育整體布局的多項工作中。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高校把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課程建設上,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課程體系,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一流本科課程将遵循堅持分類建設、堅持扶強扶特、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等五項原則開展建設工作,着重解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不夠牢固,不同類型高校的課程體系同質化、課程質量不高、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實施意見》圍繞觀念理念轉變、課程目标導向、提升教師能力、改革教學方法、科學評價學生學習、嚴格制度管理、強化激勵機制、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等内容提出具體改革舉措。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建設目标,是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涵蓋“線上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虛拟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五類一流課程。當前,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正在從教育部的政策話語轉變為高等教育界的實踐行動。隻有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課程科學評價,嚴格課程組織管理,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内容與課程體系,才能切實提高我國本科教育課程的建設水平。
課程是教育中最微觀、最普通的問題,也是根本問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化、操作化和目标化的重要載體。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大學課程質量,是做好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對于課程的重要性,以下三個基本判斷是指導我們認識課程、建設課程、實施課程教學、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出發點和根本依據:第一,課程是大學教師傳授知識的基本方式;第二,課程是資深教師“傳幫帶”的重要載體;第三,課程是年輕教師成長的重要切入點。
教師是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的重要主體,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是教師的天然使命。教師的認識、素質和能力将直接影響到課程建設教學的成敗。也必須承認,在當前高校教學實際中,确實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教師層面,教師精力投入不到位,教育理念相對滞後;基層教學組織缺失,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教師繼續教育制度不夠完善;教學方法單一,課堂側重知識傳遞,忽視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在《教育——财富蘊藏其中》的報告中提到,“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教師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時也來自于變革的時代導緻教師本身也已經成為改革的對象。”在“互聯網+”背景下,教與學的新發展與新變革,為教師帶來挑戰,一流本科課程建設沒有旁觀者,都是參與者,要求教師全程、全方位參與。教師的自我認知、角色定位、專業發展和技能提升都需要不斷進行調整、更新和升級。
1. 教師從知識傳授者向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轉變
由于學生學習的泛在化和自主化趨勢,教師的角色必須作出适應新的開放教育的轉換,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教師應該能夠設計好學習路徑和學習活動,充分利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教師從教材的執行者向課程的開發使用者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參照教材執行課程教學,教材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必須更多地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和使用當中。教師要一體化設計在線課程與線下課堂教學,充分思考哪些内容适合放到線上自學、哪些内容适合在課堂重點講解,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合理設置線上和線下内容的比例,選取恰當的呈現方式開發線上和線下課程資源。教師可以使用自己建設的課程資源,也可以引用其他教師已經建成的優質課程資源,創新課程資源的使用方式。
3. 教師從關注教學結果到更關注教學過程轉變
随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深度地融入教學,更加科學、立體的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體系随之構建。教師從關注教學結果到更關注教學過程轉變,探索在不同技術條件下、針對不同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教學策略,優化對學生的指導和評價。教師借助翔實的過程性學習數據和教學交互數據,能夠更精準地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優化教學内容,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4. 教師從教育者向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轉變
在線課程及相關教育技術進入課堂,使教師的地位、作用和價值發生巨大變化,帶來師生關系、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變革。教師仍是教學的第一責任人,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線課程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最終需要通過教師來實現。教師應該向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轉變,對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模式方法、信息化教學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學習,提高用好在線課程等數字化手段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全面推進課堂教學的革命。
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之下,教師可能實現華麗轉身,但技術發展僅僅是觸媒。與“互聯網+”、“智能+”緊密相關的“線上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對教師提出了變革、創新的挑戰與機遇,也對教師回歸與堅守教學初心提出了召喚。教師在課程建設與應用的微觀維度下,重新審視教與學的發展變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務,回歸教育初心和教學本分,才能真正實現以技術賦能教師角色轉變,提升課程建設與教學質量,從而推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課程建設與教學是教師的“良心活”。把課程和課堂真正打造成為培養人、成就人的活動,應該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們作為教學研究者、課程服務提供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期待高等教育發展的各方力量,共同推進一流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共同助力一流教師的培養與成長,共同融入新時代教與學的創新與發展。
作者:韓筠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
(本文是作者在11月30日北京大學召開的“2019髙校教與學發展國際研讨會”上的報告)
本文源自華師教師發展中心